开云首页登录

新闻采编的“冷处理”

时间: 2023-11-14 21:22:55 |   作者: 企业新闻

  所谓“冷处理”,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工件淬火后立即放进低温空气(0度—80度)中,叫做冷处理。工件经过冷处理以后,其机械性能较高,规格较为稳定。就如“淬火”之后的剑,无论强度、硬度、韧度和耐磨度都大大地强化了。而本文所引申的“冷处理”是表示新闻工作中重在调查采访、冷静分析,而不急于发稿、刊播的做法。

  “冷处理”也有人称之为雪藏、低调处理。它是是公共关系手法的一种,相对于广告、宣传、推广而言,为了达到“隐恶扬善”的目的,把“好人好事”高调宣传;把不光采的作“冷处理”,这样做才能够让世人淡忘。依据新闻规律来说,新闻是讲究时效的,要抢、要快。但是快绝不等于匆匆忙忙。特别是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国家工作人员)来说,抢不抢新闻一定要服从大局,要以正面、稳定、鼓劲的宣传方针去把握。做到该抢则抢,该放就放,该压则压。在这方面,老新闻工作者徐铸成就有经典之作——他应当是抢新闻的老手,但他却将傅作义在1949年关键时刻起义的举动,这样的独家新闻“冷藏”了30多年才向外界公布,他俨然就是新闻“冷处理”的典范。

  在我们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采编经历中,采访播发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难以计数,而印象最深的还是由“水”引发的3次新闻事件。正因我们都理智地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去对待。因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三次“水事件”的采访经过,看看我们的处置做法。

  第一次“水”的事件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时,浙江省常山县的某乡村与地属江山市的邻居村民因水利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我们经过深入采访得知:这个地处两县交界的水库,原本连溢洪道也没有。每逢汛期暴雨来临,双方争执不断。在此之前,原金华地区水利部门召集双方县、乡、村领导商讨,提出处理意见:就是双方在各自坝头新开溢洪道。然而,本县的村里按照这一意见劈山开起了溢洪适。而邻县某村依仗人多势众,一直未见开工,还在应急的“溢洪道”上正式用石头浆砌围拦。时值汛期到来,双方为这一水利纠纷争执已出现了5、6次之多,冲突随时有可能发生。

  采访回来后,我们即刻向单位领导进行了汇报,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尊重本县群众要求和尊重记者劳动,在本县媒体上播发;另一种意见是,在本县播发也起不了啥作业,除非往上送稿。后来,我们大家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在本县发稿,有可能会导致当地群众更多的不满情绪;而在上级公开播发,由于双方意见不一,也不利于事情的最终解决。最稳妥的办法,还是用内参的形式尽快向上反映。于是,我连夜赶稿发传真,经过上级内参刊载后,相关的单位领导很快到现场进行办公调处,此事总算得以妥善解决。至今这里也再未发生水利方面的纠纷。

  第二次关于“水”引发的新闻采访,是发生在1994年的端午节前。当时,常山县一些群众自发到江西省玉山县的少华山去烧香拜佛,而去少华山必须得从山下的“七一水库”坐船才能到达。结果在这一群众自发的事件中有40多人翻船落水而亡,常山县也有近20人在此事故中丧身。当时事故现场的新闻几乎是封锁的,我们电视台记者是以死难者家属身份挤近库区的。通过现场采访、录音、拍摄,很快掌握到了第一手材料。于是,我们风驰电掣地赶回了单位,当晚就制作成特别节目的电视片,把翻船溺水这一新闻事件在本台播发了。

  次日,我们正整理文字、剪辑画面欲向上级新闻单位传稿时,对方的领导已赶到了我们这儿。他们盼望不要把这一事态扩大,这无疑给我们的一腔热血泼上了一盆冷水。但考虑到当时我们是友好县,也考虑到事情的起因结果还没明确的前提下,我们只得放弃了。如今,这一事件已时过境迁,势态也平息了,我们采拍的资料虽然静悄悄地躺在库房里。但我们事后想想,从大局出发,有些重大的新闻“冷处理”也不失为一个妥善的办法。

  第三次由“水”引发的新闻事件,发生在此之后两年的秋天。那年浙西一带旱情重度抬头。而本县大多数居民赖以生存的江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其重要的因素是上游的邻县,在沿江办了几个木材加工厂及化肥生产厂商,污水排放下来,常山江一连几天江面上发现大面积死鱼。与此同时,本县的自来水厂经过监测得出:污染大大超标。了解到这一线索后,我们马上沿江进行采访拍摄,甚至暗访到上游厂家的排污,作为新闻记者,我们为采访、拍摄到如此触目惊心的画画而激动;作为受水困扰的市民,我们也为上游厂家的不负责任的任意排放而气愤。

  于是,我们将画面资料及文稿投递给上级有关新闻单位,很快就得到消息,次日将刊播“钱江上游发现大面积死鱼”的稿件。恰在此时,却得到单位领导的指示:“撤!”说实话,这一个“撤”字,当时让我们心都寒了:这以事实为根据的新闻报道难道就断送了吗?我们据理力争,但是服从领导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稳定平安的大问题,我们不得已立即向上级新闻单位打电话,委婉地请求撤回了稿件。过后,我们开始慢慢地反思:如果单从本县受害的角度去报道,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也会造成两县群众之间的不理解。好在留下了第一手资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果然,一段时间以后,上级媒体来做节目时就采用了我们的新闻素材,他们以“吃饭与喝水”的主题,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剖析。既让双方的群众心服口服,又使得这一污染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想想,这里面也有我们努力的成份,值了。

  时间过得真快,以上三件以“水”为线索的三次新闻事件,已离我们远去,作为亲身经历这些新闻事件的新闻记者来说,虽然三次“水”事件都未能从新闻的角度得以很好的传播,但是正因我们的介入和理智处理,才使得事件的本身没有扩大化,并最终得到较快妥善的解决,化干戈为玉帛,这又何乐而不为呢?最起码来说,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这些大的事件,我们曾经经历过,努力过,奉献过。